教学园地

您当前所在位置是:首页 > 艺术教育 > 教学园地

互联网+艺术教育网络课堂丨颜真卿书法中的美学情绪

发布日期:2019-04-08     作者: 刘建东     浏览数:    分享到:

颜真卿:

 颜真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,开元(713~741)年间中举进士,登甲科,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,迁殿中侍御史。其自幼勤奋好学,有文学才能,书法受家庭和外祖家殷氏的影响,同时得到张旭的指导,他又广泛地向历代书法名家如蔡邕、王羲之、王献之、褚遂良等汲取营养,经过融会贯通,创造了出类拔萃、雄伟刚劲、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,被称为颜体,成为代表有唐一代的大书法家,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,对后世书法影响极大。主要代表作有《多宝塔碑》、《麻姑仙坛记》、《颜勤礼碑》、《颜氏家庙碑》、《争座位帖》、《祭侄文稿》等。

 

 

中国书法

  中国书法发展到唐代,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“法”,书法史上习惯说的“唐人尚法”也可以被理解为“法度”、“结构”、“间架”或书法的“基本功”。初唐时期建立的“正楷”,很像同一时期文学上发展成熟的“律诗”。“楷书”建立起了汉字线条间架的“楷模”,“律诗”建立起了文字音韵平仄间的“规律”,都为大时代长久的影响立下不朽的形式典范。

  在楷书建立严整法度的同时,也潜伏了一种对规矩的叛逆。盛唐之时,从张旭开始,通过颜真卿到怀素,都有狂草和楷体互动的过程。书法史上,大家熟知的颜真卿曾受教于张旭,怀素又受教于颜真卿。在“颠张狂素”的狂草美学之间,很难让人相信,唐代楷书的另一位高峰代表人物颜真卿,竟然也是狂草美学中重要的桥梁。

 

 

《祭侄文稿》  

颜真卿书法墨迹中最可靠最精彩的表现,是他五十岁时的《祭侄文稿》。这件被称为“天下第二行书”的名作,楷、行、草交互错杂,变化万千,虚如青烟,实如巨石,动静之间,神奇莫测,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。

《祭侄文稿》是一篇文章的草稿,字体大大小小,涂改无数,一开始看可能觉得不够工整端正。但是正因为如此,真正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,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体验。这样的审美体验,连书法家本人也无法再次重复,后来者的可以临摹,往往只能得其皮毛。

《祭侄文稿》一开始写年月日----“维乾元元年(七五八年),岁次戊戌,九月庚午朔,三日壬申”。

 接着,书写了自己当时的身份官职----“第十三叔,银青光禄(大)夫,使持节蒲州诸侯军事,蒲州刺史,上轻车都尉,丹阳县开国候真卿”。

书帖前面六行,像交响乐的第一乐章,像歌剧的序曲,缓缓述说主题,主题是叔父祭悼死去的侄子颜季明----“以清酌庶羞,祭于亡侄,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”。颜真卿在强烈的悲恸情绪中,努力控制自己,书法的线条平铺直叙,仿佛在储蓄力量,娓娓道来事件的缘由。

颜季明是颜真卿堂兄杲卿的儿子,是颜真卿特别疼爱的侄子。颜真卿是家族大排行“第十三叔”。颜季明还不到二十岁,却因为战乱被杀。季明还没有科考,也没有做官,由于为国殉难牺牲,朝廷追赠“赞善大夫”的官衔。

 

 

创作背景

《兰亭序》的背景,是南朝文人春天饮酒赋诗的雅集;《祭侄文稿》的背景,则是安史之乱的国仇家恨,血泪斑斑。

唐玄宗天宝十四年(七五五年)安禄山兵变,大军势如破竹。唐玄宗出奔逃亡四川,太子在甘肃即位,大唐江山危在旦夕,只靠几位忠心重臣稳定社稷。当时颜真卿守平原(今山东陵县),他的堂兄颜杲卿守在与敌人交锋第一线的常山(今河北正定县西南)。常山孤城被安禄山大军包围,颜杲卿坚持不投降,阻挡了叛军南下,也为大唐军队整军备战赢得了时间。拖延一点时间后,常山城还是被攻破,颜杲卿遭俘,不肯投降。敌军以杲卿爱子颜季明的性命威胁,颜杲卿破口大骂叛军,被拔去了舌头,也就是文天祥《正气歌》中“为颜常山舌头”的由来。结果,杲卿父子都遭屠戮杀害,颜家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了三十几人。两年后,颜真卿反攻,收复常山,寻找到侄子颜季明的尸骸,悲家国之痛,伤青春之逝,写下了这篇感人的《祭侄文稿》----“惟尔挺生,夙标幼德,宗庙瑚琏,阶庭兰玉,每慰人心”。

 

 

段落解读

《祭侄文稿》的第二段是充满感伤的回忆,家族里优秀的青年后辈,像美好珍贵的玉石,像庭院中芬芳的兰花,从小被认为是家族的骄傲,却不料生命才正要开始,却惨遭无情的屠戮残杀。书法线条像一个单一弦乐器的独奏,忧伤却又美丽温暖的回想,仿佛沉溺在回忆中不愿醒来,不愿面对眼前悲惨的现实。祭文随着颜真卿的情绪,进入悲愤痛苦的压抑,从“尔父常山作郡”开始,美丽的回忆破灭了,线条跳回现实,沉重而凄楚。悲剧的高潮在孤城被攻破,书法出现最浓郁的顿挫----“土门既开,凶威大蹙”----“贼臣不救”----“孤城围逼,父陷子死,巢倾卵覆”。孤城城门被攻破了,敌人凶恶残忍,父子都被俘虏,父亲不愿投降,眼睁睁看着亲生儿子被杀。

《祭侄文稿》第三段是乐章的高潮。“贼臣拥众不救”,圈改涂去,改为“贼臣不救”,可以想见两次重复中颜真卿对历史小人误事的咬牙切齿。只是小人无名无姓,似乎连可以悲愤抗争的对象都没有。

到了“父陷子死”,是全文笔墨最重的部分,颜真卿书法美学中沉着厚重、磅礴大气的力度也达于顶峰。那是要见证历史的线条,没有刻在石碑上,只是手写的草稿,但是力透纸背,有不可撼动的庄严。----“天不悔祸”,是对颜季明年轻生命遭遇惨死的伤逝去;----“携尔首榇,及兹同还”,带回了季明的尸骸;----“抚念摧切”,好像还在怀念季明童年时被长辈抚摸的温暖,却已是冰冷的尸体了----“震悼心颜”,笔画线条里都是老泪纵横的苍凉。

《祭侄文稿》最后一段的笔墨变化非常大----“方远俟日”(等待有一天),也许战争结束了,可以为颜季明找一块墓地;----“卜尔幽宅”,好好安葬这早逝的生命。写到这里,颜真卿情绪的悲恸纠结,变成书法线条尖锐的高音----“魂而有知”开始,笔触流动飞扬起来,与颜体正楷的方正稳重不同,线条似乎逼压出书写者心里的剧痛;----“无嗟久客”,不要在外飘荡太久啊,是最后对死者魂魄的一再叮咛。结尾的“呜呼哀哉”,干笔飞白,轻细的墨色像一缕飞起的灰烟,仿佛书写也随魂魄而去。颜真卿书法美学的千变万化,令人叹为观止。

《祭侄文稿》是没有誊写以前的草稿,所以保留了涂改墨迹,也保留了第一次书写时颜真卿的情绪。

 

关闭
上一篇:互联网+艺术教育网络课堂丨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赏析 下一篇:互联网+艺术教育网络课堂丨小词读罢说小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