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院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- 新闻公告 - 学院动态 - 正文

【建筑学院】建筑学院无止桥公益营造社团队赴甘肃省马岔村开展社会实践调研

发布时间: 2019-09-02点击:

建筑学院无止桥公益营造社团队

赴甘肃省马岔村开展社会实践调研

7月22日至8月3日,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无止桥公益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、北京建筑大学、香港大学团队共68名志愿者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马岔村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“2019年马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”,并针对马岔村进行了专题调研。

活动期间,不同高校的志愿者们随机分为五组,每组自行选题,通过采访记录、论文查询、实地勘探等方式各自展开调查研究。

第一组由常竹青老师所指导,其课题为《关注中国老人/空巢老人现状与建议(以马岔为例)》。为深入了解马岔村的空巢老人,第一小组一方面深入探访马岔村的医疗条件、卫生状况、农耕文化,另一方面则针对饮水条件、道路条件、用电条件、住房类型等硬件设施对马岔村存在问题及现有特点进行了总结反思。最后,成员还分析了马岔老人的身心健康特点。

曹大夫将自己珍藏的医书与志愿者分享

第二组在Stephen老师的指导下,专注于调研《农村城市化VS农村现代化(以马岔为例)》。志愿者们以马岔的农业为主,结合教育、医疗等方面的进行了现状调研,从而分析了其现代化演变的必要性。最后,他们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农村现代化进行对比,并给出了建议。

志愿者们随同村民进行农耕体验

第三组的选題以小见大,题目从地名关注起——“会宁一带原本三个字的地名常被省略成两个字,例如丁家沟镇就称为丁沟镇,马家岔村就称为马岔村,但在其他地方现有这种简略方式,究竟理由何在?有什么启发?”第三组的成员们先着眼小处,从马岔梁卵起伏、沟壑纵横、多山地的地理环境出发,解释了甘肃秦腔的慷慨激昂、宽音大嗓的形成原因,进而类比解释了会宁方言中地名省略对交流沟通的必要性。之后,他们以小窥大,从马岔的历史中,探寻了九个社的地名演变规律。

第四组的在录维维老师的指导下关注《中国村童/留守儿童现状与建议(以马岔为例)》。值得一提的是,第四组成员们通过让儿童作画的方式,从画中分析儿童的内心想法,这种做法同时也是针对儿童受教育程度的一种调查方式。除此之外,小组成员还深入分析了孩子们的交往方式。最后,他们难能可贵地指出了该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——例如,儿童样本不足、交往时间过短、沟通语言障碍(方言难懂)等,这极大提高了专题研究的严谨度。

志愿者们教孩子们做手工花

第五组在郑新文老师的指导下《口述马岔历史》。成员们先是将两周的采访内容进行剪辑,借影片中皮影戏大师王维吉与“赤脚医生”曹大夫的口讲述了马岔的历史。之后,第五组志愿者们结合幻灯片,讲述了王维吉老师的拜师学艺经历与表演谋生经历,可谓在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窥见马岔历史的跌宕起伏。同时,志愿者们也从曹大夫的“百年药柜”中,追溯到了民国乃至明清时期的马岔历史。同样在“赤脚医生”曹大夫的人生轨迹中,志愿者们也窥见了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沿迹。

王维吉师傅将自己珍藏的皮影与志愿者们分享

本次活动的五项专项调研对于马岔历史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,同时调研中所揭示的问题及所提出的建议,对于马岔村本身,乃至中国乡村也有借鉴价值;对于志愿者们而言,他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习到了采访等方面的技巧,也在其中扮演了马岔历史及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角色。

至此,为期近两周的“2019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马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”宣告结束。活动期间,志愿者们从实践中学习,从体验中体悟。他们将学到的知识,加上分析比较的过程及反思,内化为宝贵经验,触类旁通,体现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。

“2019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马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”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乡村振兴战略”的背景,传承了马岔村的传统文化、改良了传统的建造技艺、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、为乡村兴建了许多基础设施、向村民普及了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。这次活动还得到了许多社会人士的支持,包括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、国际生土建筑中心、住建部、陈张敏聪夫人慈善基金等,社会反响良好。无止桥团队成员投身祖国的乡村建设,积极践行国家“乡村振兴战略”,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全体合影


关闭